一、教育方针党指引,杭轻技校应运生

我校的前身是1964年春季先后办起的六所半工半读的厂办职业学校。 196578正式命名为杭州轻工技术学校。当时历史背景是, 1958530,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并行。即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固定工制度和临时工、合同工制度并存,同时推行。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互相补充”。 1961730,毛泽东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中说:“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这样的学校确实很好”。正是在国家“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杭州市轻工业局在杭州热水瓶厂、扬伦造纸厂、新华造纸厂、大同电化厂、杭州模具厂、杭州小河机械厂等六个企业内兴办半工半读的职业学校。1964年春季和1965年秋季共招生599人。

我校办学初始阶段的情况可以用五个相当来概括:一是办学形式与国家教育方针的联系相当紧密,学生一周在课堂上课,另一周在车间劳动,真正实行半工半读;二是学校办学宗旨与轻工企业需求的对接相当明显,首届学生就来自轻工企业职工子弟,毕业后又全都留在轻工企业就业;三是办学条件相当简陋,学校分散在各厂,每个教学点仅有一间教室而已;四是地方党和政府对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相当重视,校长由轻工业局副局长兼任,校党支部副书记由中共杭州市委直接任命,副校长由杭州市人民委员会任命;五是学校培养的前两届毕业生中有成就的人学生相当多,成为厂长、总工程师就有十位之多。

二、十年浩劫校枯萎,改革春风吹又生

杭州轻工技术学校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蒙受十年浩劫,杭轻技校在招两届学生后也因“文革”被迫停办。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职业教育又迎来了春天。 1980514,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办学,同年 1115,杭州市轻工业局正式发文,决定在杭州手表厂兴办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同年秋季学校正式招生,招收两个班,学制两年。

1980—1984的四年间是学校重建初期。这一时期,特点是三个比较,即:(一)办学形式比较正规,受杭州市轻工业局委托,杭州手表厂详细制定《关于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建校方案》,对学校招生、教学、行政、管理方方面面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二)专业设置比较单一,仅精密仪器制造一个专业;(三)办学目的比较单纯,就是为新筹建的手表厂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招收的全是高中毕业生,经过二年知识和技能教学培训,8294名技校毕业生全部输送到手表装配一线,成为杭州手表厂的生产技术骨干。

三、轻工优先政策好,教育中心春满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党和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把轻工业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198312月杭州市轻工业局党委意识到,轻工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因而兴办教育十分必要,于是提出一个响亮口号:“宁可少办一个厂,也要把教育中心搞上去!”,很快抽调人员组成教育中心筹备组。 1984822, 杭州市轻工教育中心在环城北路6(原手表壳厂厂址)成立。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即时从杭州手表厂厂区挺进轻教中心,与从缝纫机厂、电池厂搬来的杭州市轻工职工大学、杭州市轻工业局干训班及杭州市轻工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等教育机构集中一块,成为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教育事业单位。

1984年到1987年,这三年间,是我校发展史上的教育中心时期。这一时期的党政机构是中共轻工教育中心总支部委员会和轻工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轻工技校、轻工职大、职工中专、轻工干训班的党政、行政后勤、教学教务工作。这一时期学校行政后勤工作任务紧迫,先将原表壳厂主厂房的主楼和副楼进行分割装修,后又进行屋面加层,终于改建成18间教室和8间教师办公室,保证了多层次、多专业、多规格的办学需要。

这一时期的办学特征是“三个适应”,即学校的办学行为适应轻工业蓬勃发展的需要、适应轻工企业对各种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干部培训的需要。为了贯彻“三个适应”的办学方针,学校在办学专业、办学层次、办学形式上做到三落实。第一、在办学层次上增强适应性。既继续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和技师,又为企业培养职工大专生、职工中专生。第二、在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增强适应性。为适应轻工系统不同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职工大学从轻工机械制造工程单一专业增加到轻工机械工程、食品工程、日用化学工程、印刷工程等四个专业;职工中专设置工业企业管理、轻工机械、造纸工程、印刷工程等四个专业;技校设置手表制造、酿酒、造纸等三个专业。第三、办学形式上增强适应性。学校在抓各层次学历培训的同时,为适应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企业干部素质,适时地举办各类岗位业务培训班,特别是承办了杭州市厂长经理国家统考培训班,因为培训成绩优异,学校连续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办学单位,还被浙江省经济委员会授予优秀培训单位称号。正是因为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学历教育持续招生,干部培训红红火火,出现了学校发展的小高潮。仅以1986年为例,全年开班32个,在校生达到1158人,学校办学规模相当可观。

四、发挥两个积极性,技校工大并肩行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企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亟待充实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工人。因此,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轻工教育中心为适应企业需要必须作出改革和调整。 1988129,杭州市轻工业局决定将轻工教育中心调整为轻工职工大学和轻工技工学校两个实体。从此,轻工职工大学和轻工技工学校并肩前行,各自成为独立法人,分别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自我管理的办学实体。

杭州市轻工职工大学从1988--1993年间,主要有五项大事。(一) 4000平方米 教学综合楼建设竣工。这是一个自筹资金、自力更生的基本建设项目。从1988年开始,通过立项、规划审批(经历一波三折)、地质勘探、施工图设计、招投标等一系列前期工作, 19891229开工, 1991131竣工,经有关部门联合验收,评为优良工程。是改善学校办学硬件的浓重一笔。(二)举办杭州市轻工职工大学十周年校庆。 1992616日下午 ,全校师生欢聚一堂,隆重召开建校十周年庆祝大会。(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济慈为我校题词。 1991117,应浙江省人民政府邀请前来参加第二届西湖电视博览会的全国人大严济慈副委员长,欣然接受学校全体师生的请求,为建校十周年题了词:“振兴中华、教育为本。”(四)建立教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工代表大会是学校实现教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首届教工代表大会在 19881230召开,审议通过了校长工作报告,选出第一届工会委员会;第二届教工代表大会在 1993114召开,审议并通过了校长工作报告和工会主席作的工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工会委员会。(五)学校首批副教授获任职资格。 19911126,浙江省教委以浙教高二字(1991)502号文,确认我校徐永赤、罗清真、郭瑛琏分别具有经济学科副教授、机械学科副教授、化工学科副教授任职资格。

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杭州轻工技工学校实验厂的建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技工学校整顿验收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办学经费稳定可靠;二是人员场地条件符合要求;三是要有实习工厂。在局领导、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杭州轻工技校实验厂经过半年的筹建,终于在 1987125建成,丽的牌化妆品试生产一举成功。(二)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整顿验收在198812月通过,整顿验收合格。

五、紧扣发展主轴线,分分合合向前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文革”老三届高中生大专文凭热的降温,杭州市各职工大学因为原有生源枯竭,普遍出现了招生困难、经费困难的“两难”窘境。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为学校排忧解难,从不同层次,用三个回合整合工业系统教育资源,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我校也在这分分合合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回合,轻工行业内部两所学校整合。正当职工大学“两难”之际,技工学校发展也因为师资不足、场地不够受到制约。杭州市轻工业局党委在评估分析了制约两所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后,认为有必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新的整合。 19931130,局党委发文,作出了加强技工学校建设的决定,将职工大学和技工学校又合并成一个办学实体,一套班子(对内)、两个学校(对外)。后三年,学校有三个增加:一是增加轻工技校编制。技校人员编制由原来的31名,增加到120名;二是增加招生层次和数量。以1995年为例,招技校生149人,增招普通大专生60人;三是大幅度增加财政退库款。1994年退库总额从13万增加到20万元,1995年,又增加到38万元。

笫二回合。工业系统六所职工大学的联合。199612月,杭州市人民政府以杭政发(1996)205号文,将杭州市经委系统的机械、纺织、化工、丝绸、轻工、西湖电子等六所职工大学实现联合,成立杭州职工大学。杭州市轻工职工大学消亡,成为杭州职工大学轻工分校。这时的轻工分校是集工大、中专、技校、干校于一身的办学模式,学校工作有四个特点:第一、宣传工作力度大,校办每月出《信息简报》一期,对领导层、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明显;第二、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第三、三头并重,招生工作、教育质量、创收工作三管齐下,一抓到底;第四、分配不搞平均主义、体现按劳按绩分配。

第三回合。六所工业行业学校所有教育资源整合成杭州职工大学和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两所学校。19993月市府办纪要(99)32号文,提出“轻工分校地块用作技工学校”。同年 712市劳动局、市经委、市教委联合发文(99)155号,下发《关于在筹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过程中办好技工学校的会议纪要》,在把职大轻工分校并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同时,把杭州化工技校、杭州丝绸技校并入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接着市轻工控股公司以杭轻控组(99)247号、248号文,决定成立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党委和纪委;任命杭州市轻工技工学校新的行政领导班子。千禧年将至,我校实现了五个第一次:第一次实现跨系统的联合,实现了办学结构上的飞跃;第一次突破在校生千人大关;第一次实行教考分离,实现教育质量管理的重大改革;第一次专业设置数达到二位数;学校党组织第一次实现党委制。学校各项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

六、两个转变终实现,发展愿景艳阳天

2003 121 ,学校终于迎来历史性一刻,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府简复第15124)将轻工技校成建制从杭州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划转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时由财政适当补助单位转变为财政补助单位。

回顾学校数十年的风风雨雨,校园从简陋到美丽、生源从来自企业职工子弟到来自四面八方,师资队伍从数量有限到数量质量都可圈可点,校党组织从党支部、党总支、发展到党委,办学经费从自收自支到财政退库、差额拨款、全额拨款。忆往昔,虽然有过曲折,有过艰辛,有过坎坷,但我们始终勤勉前行,始终保持办学初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企业、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各层次人才。看今朝,两个转变使学校同仁们许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人社局直属学校的特殊地位、财政补助单位的经济待遇。展未来,只要我们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努力,我校的发展愿景无疑是一片光明。这真是:“风雨兼程数十年,勤俭办学只等闲。改革发展起新步,学校前景艳阳天。”

(徐永赤 执笔)